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体中文

轻之国度

 找回密码
 注册(右键在新窗口打开)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23|回复: 8
收起左侧

[研究讨论] 关于描写上的一点小困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4 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桃儿卡卡 于 2014-9-18 15:58 编辑


一个勉勉强强算个开头吧,但是读上去感觉怪怪的。
希望能得到各位菊苣的指点——随意喷就好了,请不要在意我。

不,没有困惑了。再见。
发表于 2014-9-4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故事以“那时”开头,说明这一切都是在过去已经发生了的事吧,那么起航的三架飞机的结局也应该是知道的,是坠毁了还是成功完成了战术目标,都应该写出来,不然就没意义了吧。
发表于 2014-9-4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苹果萌萌哒 发表于 2014-9-4 09:06
既然故事以“那时”开头,说明这一切都是在过去已经发生了的事吧,那么起航的三架飞机的结局也应该是知道的 ...

这个不是重点吧...
——我只是路过骗积分的请不要在意
发表于 2014-9-4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第二句开始就有问题了。。。感觉男主角想太多
发表于 2014-9-4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要说的话,似乎故事没有明确的指向性...之类的?
读完之后有种‘然后呢’‘所以说呢’‘那又怎么样呢’的感想,该说是没有让人读下去的欲望吗?
不过如果这样想话,其实反倒有可能是我这边的问题了,毕竟不是很感冒的类型——阅读时本身就少了几分激情。这样一来就无法正确判断,‘没读下去的欲望’究竟是文本身的问题,还是我自身的问题了。
——总之,我只是路过刷积分的请不要在意╮(╯▽╰)╭
发表于 2014-9-4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楼上的观点。既然是小说的开头,情节上一定要有明确的指向,至少要让人立刻切身体会到“有什么发生了”或者说“主角正在介入什么”

而阁下的这段开头,确实是很好地反映了笔着(也是主角本身)“迷茫”的特点——这让读者们也很迷茫,主角究竟要干什么。其实这种信息并不是完全没有,但是相对于这么一段而言有些少。

从上文可看出主角似乎是要送照片,但也仅此而已了。在下觉得这是几句话就可以表述清楚的重点。而文章着重描述的大部分东西,类似于“我”的迷茫,蒂姆少尉,和我们之间的一些(此时并无关紧要)的一些对话,可以放在稍稍后面一些的地方。

建议阁下用少量并紧凑的字眼交代明白主角参与的作战任务,让人有紧张感后,可以选择写完整个事件再回忆曾经的迷茫,也可以在最关键的时刻——比如“机翼中弹,屁股着火的飞弹迎面而来,人生在数秒钟内走马观花般再度走过”时——忽然话锋一转,接入“似乎回想起了刚参军时的时光。那时的我还是一个年轻人……”等等,但此时交代的内容,也并不是天马行空随便插入,尽量与后面的紧迫气氛产生联系。或是由此产生了某种勇气, 或是埋下了某种伏笔等。漫无目的的描写是大忌。

一点拙见,请君见笑。
发表于 2014-9-4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angww 于 2014-9-4 11:52 编辑

        第一人称描写的优势在于丰富的情感和(某种意义上)富有趣味的个人观察——即一杯“混合了掺杂个人情感的各式描写的鸡尾酒”,而眼前这杯鸡尾酒的成分有些太单调了,这就是问题所在。在此引用《南希·特雷斯科幻写作讲堂》的一(大)段话:
  (在那两个样例中,咱觉得楼主的段落应该属于前者)

  五种叙述模式
  
  对话指两人或多人之间的谈话。对话应该总处于你的故事的核心。想想看,假如你在读一篇你只有一点点兴趣的故事,你想知道故事的结果。不过你并不细读,而只是略读,甚至要跳过一些段落。那么,哪些段落你会跳过去呢?如果你跟大多数读者一样,那么你通常会跳过那些描述和说明的长段落。读者们几乎从不跳过那些互相交流的对话,因为他们想知道人们互相之间都说了些什么。就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想知道人们说些什么:我们听我们所爱的人说话。我们在汽车上偷听别人的谈话,我们做别的事时听着电视里的对话。所以,对话于你的故事至关重要。
  
  描写能使你的故事形象化。故事是发生在室外,还是在教室里,或者是在汽车上?人们长什么样子?他们是坐着、站着,还是飘浮在空中?我们看到的描写越详细,就会感觉你的故事越真实。
  
  动作是关于运动的描述。即使是很小的动作,比如点一支烟或捻弄一缕头发,都可以使我们对你的人物有更多的了解。
  
  心理活动发生在人物的大脑里,它能帮助我们认识人物的内心。想想你自己的言辞和行动是不是经常偏离你的思想吧。也许你在参加一个乏味的工作会议,你说着那些你应该说的话,你看起来好像是全神贯注,但你的思想正开着小差:也许你在想过期的账单,也许你在想你新交的女朋友,也许你在想着你的老板。将思想引入故事,会使人物跃然纸上。
  
  说明和上面所说的都不一样。说明是作者向我们讲述,而不是展示。有时候你需要用说明来解释些什么,比如说超引擎是怎么工作的,或者是飞龙第一次来到某个王国,或者是你的人物过去做小行星采矿者时的一段经历——他那时是如何疏忽大意将整艘飞船给炸掉的,等等。不过,一般来说,你应该尽量将说明控制在最低限度——小说主要是写发生了什么,而不是对发生了什么进行解释。
  
  以上是对你的作家工具箱的快速浏览。
  
  我们小说作家算是幸运的啦,我们有五种叙述模式可以选择,而那些可怜的剧作家只有一种:对话。他们得将其他几种留给演员、导演和舞台布景设计师去完成。因此,既然你有五种模式可以用来创作你的故事,那么就把它们都用上吧。
  
  结合在一起
  
  当你改变自己的叙述模式,并仔细考虑以怎样的顺序表述它们的时候,你的小说就会更加生动。这里有一个只由说明和对话组成的例子:
  
  虽然在学院里受训了三年,但吴海虹以前从没去过太空。她在成都附近父亲的葡萄园里长大,是她家族里第一个上大学的人。中国的最新飞船——太空希望号——将是她作为助理导航员的第一个工作岗位。起飞前三天,飞船的新船员们来到船舱参现,海虹的飞行指导问她对飞船有什么印象。
  
  “它很美。”她说。
  
  我们比较一下另一个版本,不一样:
  
  “太空希望”号跟他们在太空学院训练时所学的太不一样啦!吴海虹紧扣双手,研究着助理导航员控制台上那些令人迷惑的显示屏和控制按钮,尽量让自己的呼吸保持平稳。三天后,她将坐在这里,成为中国飞向太空的舰队的一员。要是她出了差错那可怎么办?
  
  从在成都摘葡萄到为宇宙飞船导航,她走了很长的一段路。她是家族的第一个大学生,她的家族非常为她骄傲。要是她让他们失望了会怎么样?
  
  她的飞行指导,一个有一双蛇眼的矮个男子,从来就认为女人不属于太空。这会儿,他走到海虹身边,轻轻地说:“你对这飞船有何感想,吴上尉?”
  
  海虹扬起下颚,坚定地说:“它很美。”
  
  毋庸置疑,第二个版本更出彩,因为它包含更多的叙述模式。这段文字从海虹的心理描写开始,迅速转到她的动作(紧扣双手,试图控制自己的呼吸)上。接着是对控制台的简要描述,然后又回到人物的心理活动上。第三段是对飞行指导的描写:他的动作和他的语言。第四段也包括动作和对话。在这个版本中,读者会对人物更加认同,因为作者展示了主人公的姿势、思想和感受。作者并没有解释主人公的背景与她现在的处境之间的关系。而是将她的背景转变成了她的希望和担心。
  
  需要注意的是,采用不同的叙述模式,字数会有不同,第二个版本几乎比第一个版本长一倍。但是由于第二个版本也比第一个版本生动一倍,因此,阅读起来实际上更快些。
  
  创作科幻小说时,如果你能有效地运用所有的工具,你的小说将有极大改观。

  虽然真要让咱改也不知道具体怎么改呢……不过,咱认为这个方向是正确的。

-----------------追加:关于故事细节-----------------
  首先锁定时代背景:本故事描写的战场最早是一战,至迟二战前。
  因为航拍用于军事侦察始于一战中的英国空军(于1918年4月1日更为英国皇家空军)。
  英国空军组建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支专业从事空中侦察任务的飞行分队,当时用的是F-24型空中侦察照相机。这种专为空中侦察设计的照相机配备有125—550毫米的两种定焦距镜头。
  (注:原文是“英国皇家空军”,但如前所述,在一战大部分时间里应该叫做“英国空军”)
                  ——摘自 百度百科-空中侦察
  而二战中无线电获得广泛运用,不存在没有电话线就不能参谋部保持联系的可能性,否则,白痴到这地步,这战争也不用打了。
  然后,文中有几个疑点:
Ex.1
  蒂姆少尉是空军侦查部门的一名飞行员——他的工作是驾驶战机为那些侦察机护航。
Ex.2
  那是一块沉重的钢板,被螺丝钉紧紧地固定在机腹内侧,飞行员座椅的正下方,用来保护人员不受高射炮弹片的伤害——这是为护航机特别加装的玩意。


  战前(注:二战)研发的战斗机拆卸武装后,加装侦察设备(如照相机)就能改装成侦察机,一般会挑选能高空高速飞行的机种。
  从这个事实就能看出来,侦察机的生存之道,不在于战斗,而在于飞得更高更快更隐蔽,这样一来,对侦察机而言,护航机不是“护身符”,而是累赘——记好了,发现三架飞机永远比发现一架飞机要容易得多!一旦这个侦察小队被发现,想通过战斗来逃脱简直是难如登青天!
  因为敌方完全可以从机场起飞两架,甚至四架战机来拦截,虽然空战中飞行员的质量优势可以极大弥补数量劣势,但……将如此优秀的飞行员浪费在侦察任务上真的值得吗?在敌后跳伞是妥妥作大死,燃油不足也是致命伤。
  别忘记二战日本战败的原因,有一条就是缺少技术高超的飞行员!
  也不要忘记,那些年不列颠上空折翼的帝国鹰!
  (一点题外话:“你们打沉的。”“怪我?谁让你们的将领都是一群白痴……还有,零战就是个战五渣,即使是战争初期处于优势的珊瑚岛海战,日军飞机和美军飞机的交换比居然是92:65,扣除非战斗机损失也才1:1.2,这还真不能怪护航的日军飞行员,他们真的尽力了,也不能全怪堀越二郎,人家只是折衷军方要求和现有条件办事,要怪,就怪愚蠢无比的军方,和落后得不行的基础科技吧!”)
  
  说完侦察的问题,来谈谈战机设计吧,从1930s服役的战斗机大都加装了座舱护甲,位置从座位后方到下方不定。既然文中说需要特别加装,咱就默认“战斗机和侦察机原先并没有座舱装甲”好了,咱觉得吧,对于轻巧的战斗机而言,威胁更大的应该是敌方的战斗机,而不是高炮,所以这个装甲加在座位后部比加在底下更为合适——当然要是不属于我所说的情形,那另当别论。
  只是,增加死重,降低灵活性怎么看妥妥地作大死啊,被咬住六点还有的跑么……但比起脑残的为侦察机护航而言,已经不算什么了。


  最后,吐槽下某个白痴透顶的参谋部,你丫的能下达命令为啥告诉一下你们所在的地址啊!又不是现代战争,这般隐蔽这般机动,你们有高达呀,还是拿公款来旅游了,还是你觉得你们个个都是隆美尔?哦不对,隆美尔应该不会想出让战机护航侦察机这种损招吧……
  以上,如此作死,战败简直是活该呢,就算再怎么卖萌,也是不值得同情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9-4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wangww 发表于 2014-9-4 11:48
第一人称描写的优势在于丰富的情感和(某种意义上)富有趣味的个人观察——即一杯“混合了掺杂个人 ...

喔喔,wang真是一如既往的可靠。
故事的起因是咱看了圣埃克苏佩里的《空军飞行员》和《永远的零》。
“思念妻子的飞行员,怎么也要在空中消失才好吧。”咱这样想着,于是就写了……
对侦察机的了解基本也是来自那本书——那侦察机是带机枪手和观察员的,因为“一架飞机上带三个人”真是太不帅气了,所以咱用两架战机替代了机枪手这个角色。
而且最后蒂姆少尉在空中失踪,咱原本想准备的是:
        最后一次侦查任务来了,蒂姆少尉需要掩护侦察机飞越敌人的封锁线,拍下并带回几十张毫无意义的照片。
        他的飞机在侦察机斜后方五百米的位置,在没人注意的时候掉队了——先是划出一条指向地面的细长的抛物线,最后在树林间变成一团明亮的火球。
        没人看到他跳伞。
        “可能是一枚高爆弹在他的机腹旁爆炸,弹片插进油箱,导致珍贵的燃油一点一点的漏光了。”最有经验的维修师这样说道。
        也有人说蒂姆少尉逃走了——他趁着无人注意,偷偷撬开了脚下的铁板,对着绿色的林海一跃而下。这当然是无稽之谈,钢板是用螺丝从外侧固定的。

至于结局则当然是:
        战后,我特意去拜访了蒂姆少尉的妻子(原谅我不想用遗孀这个词),自然是预料之中的失败了。
        萧条的街道转角是一栋破败的小屋——一个年迈的老媪,自称是蒂姆太太的邻居,告诉我这家人早已搬走。
        对此,我并不感到多少遗憾。原本我只打算保留两根螺丝中的一根,现在看来,我需要把它们都留下了。
        这大概能算是一个不错的纪念品。

(所以说那块钢板存在的意义只是被翘掉而已……
————————————————————————————————————————————
至于战争的问题,参谋部在这个文章中的定位就是用来输、卖蠢和让主角送死用的。至于“找不到的参谋部”,这倒不是我的初衷,我只是想说明参谋部早已紧急迁移了……来表现战争的混乱和低级士兵们迷惘。
最后好奇一点:
拦截侦察机的话,没办法“从机场起飞几架战机”来拦截吧……毕竟侦察机有速度有高度,分分钟就不见了。
发表于 2014-9-4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angww 于 2014-9-4 15:35 编辑
桃儿卡卡 发表于 2014-9-4 12:22
喔喔,wang真是一如既往的可靠。
故事的起因是咱看了圣埃克苏佩里的《空军飞行员》和《永远的零》。
“思 ...

  不不老兄你这样理解机枪手的定位就错了,开侦察机的都是独狼啊好么,机枪手基本上就是为了给飞行员提供心理安慰的好么,而且不是所有的侦察机都会带自卫机枪的哟?就算带了,空战中被咬尾的侦察机基本只有送命的份,能活下来的要么福星高照要么对面是个菜鸟,不然人家干嘛要拆掉战斗机的武装来改侦察机嘛,谁不想武装到牙齿见谁屌谁呀?
  不过,如果己方有制空权,几架战斗机陪着一架侦察机去溜达也不是不可能,只不过这里战斗机的角色定位是:“老子是来打猎的,只是顺道给你这人头(侦察机)提供下护航罢了。”根本就不是专门为护航来陪你去玩过家家的说……

  所以,真想提供护航的话,咱的建议是把“护航侦察机”改成“护航轰炸机”。
  后者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不仅修改起来基本不费工夫,历史上有类似的情况——
  苏德战争初期,战斗民族毛子就经常开着过时的SB-2型双发轻型高速轰炸机,有时是同样过时的DB-3型双发中型轰炸机,成队成队地去轰炸德军车队和桥梁,为撤退尽可能地赢得时间。
  由于在开战初期大部分战机被炸毁在机场上,所以大多数时候,他们是在毫无护航,且没有统一指令的情况下,自发地主动地去执行轰炸任务,成功归队者寥寥无几。即使有护航,毛子当时的战机大部分是I-15(双翼木质,被戏称为社会主义农药机)、I-16(高空高速短程截击机,已过时),而能和当时德国空军抗衡的牙科1……哦不是雅克1型(Yak-1)数量不多,加上毛子战前发抽清洗了好大一批飞行员和指挥官……基本上,大部分时候那些战机和轰炸机只是给德军飞行员送人头而已。苏联空军完全就是靠信仰在战斗啊!很残酷很悲情的有木有!
  但即便如此,毛子还是出现了许多王牌,并最终扭转了战局,这是社会主义的胜利!

  (悄悄话:其实是毛子人多,加上汉斯的飞行员训练体制有些问题啦……不然英雄母亲怎么来的?)
  (对了,身为高速轰炸机的SB-2和零战一样完全就是个设计理念的失败作,速度不过423km/h(高度4km)——但在1930s这个速度算不得了了,载弹量少得可怜,维基百科说标配是100kg*6或50kg*6(弹仓内)+250kg*2(外挂)……什么,才800kg啊!对面汉斯的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都能载弹1000kg甚至1800kg了好么!人家速度都有383~410了,也不慢啊!)
  (至于那啥啥DB-3,载弹至多2500kg,汉斯同级的He111H-6光弹仓载弹就2000kg,加上外挂可以上3600kg!人家还是全金属的,你这木质机身是闹哪样啊!)
  (另外,SB念作“斯勃”,是俄语“Skorostnoi Bombardirovschik”,高速轰炸机的简写,可别把某个损人的词语和这玩意挂钩哈!)
  
  关于机场近空拦截,由于短时间爬升至高空是要点,所以咱就贴一些关于爬升率的数据好了。
  伟大的社会主义农药机I-15-M22型:7.6m/s(1934投产)
  I-16 Type24:14.7m/s(没查到此型号投产日期,只知道I-16系列最早于1935投产)
  汉斯的Bf109G-6:17.0m/s(实在找不到同时期E-3的资料,所以拿后期型的代替)
  本子的A6M2零战二一型:15.7m/s(1940年末投产)
  美帝F4F-3野猫:11.7m/s(1940年末投产)
  以上数据皆来自百度百科和中英文维基百科,以3000m(~10000ft)为参照高度,直接带入数据,分别得:
    6.6min(农药机) 3.4min(十六) 2.9min(男朋友109) 3.2min(蛋战) 4.3min(野猫)

  这是理论数据,实际情况呢……军方资料记载,野猫10000ft的爬升时间是4.6~4.9min,而维基百科说,零战二一型6000m的爬升时间是7min28s,可见理论和实际差距不大。看来从机场起飞追击也不过是分分钟的事嘛?
     不列颠战役中,远程预警用的雷达已经投入使用,不必等飞到头上就可以下令起飞。
     就算没有雷达,别忘了空中也有战机巡查哟?
  一个无线电叫来一个中队(6~12架),你怕不怕?

     PS:对了,战机油箱一破就像吃了炫迈一样漏个不停,这是怎么回事?
          没有自密封油箱?要知道这玩意在美德英苏的飞机中可是标配啊!
          蒂姆少尉死得太冤了!谁设计的飞机?把设计师给我抓去枪毙!
     PS2:舱盖是可以从飞机内打开的,所以跳伞不用撬开装甲板也能做,不过在敌占区跳伞……凶多吉少啊。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轻之国度

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JS of wanmeiff.com and vcpic.com Please keep this copyright information, respect of, thank you!

  

GMT+8, 2024-5-18 02: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